(中国水利报 2021年3月25日 第4810期)
编者按:
长垣因河而生、因河而兴。曾经在与水患斗争中,长垣人民写下苦难又辉煌的历史篇章,如今通过全域统筹谋划治理实现了黄河岁岁安澜的梦想;曾经“十年九淹”的重灾区、贫困县,如今变成了声名远扬的经济强市。本期“黄河文化地理”专题带您走进长垣,深入了解长垣人民治黄、引黄、用黄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绩,感受这座千年古城的完美蜕变。
□ 甘永福
?
位于黄河下游的河南省长垣市,因“县有防垣”而得名。依靠母亲河的滋养,长垣由一个贫瘠之地发展成为光芒四射的魅力之城。今日长垣,城市秀丽、环境优美、经济繁荣、产业发达、文明和谐,被称为“三善之地”“君子之乡”。
治黄引黄并举 保黄河安澜助农业腾飞
黄河长垣段处于黄河最薄弱的“豆腐腰”河段,河底比大堤高出2~4米,是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长垣成为黄河决堤、溃防、泛滥的高发区域。历史上,黄河曾经从长垣决口79次,每逢洪水来临,便是“水连年不退,地荒无人烟”,百业凋零,民生多艰。
新中国成立后,长垣把“根治黄河,确保安澜”作为黄河防汛目标,先后四次按照国家防洪标准,对重点堤防工程临黄大堤、太行堤、贯孟堤和天然文岩渠右堤进行了大规模培复巩固。同时,修复险工岸坝,新建河道控导工程,有效地控制了长垣段黄河的流势。通过综合治理,这里实现了年年安澜、岁岁平安的目标。
“十三五”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擘画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以后,长垣黄河治理开发也实现了从“工程治水”到“生态治水”的完美转身,投入资金1.55亿元,栽植护堤林36万株,绿化苗圃255公顷,黄河堤防成了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于一体的百里景观长廊。
治黄引黄双管齐下,灌区农业强劲发展。长垣从1958年开始引黄灌溉,经过60多年的探索奋斗,引黄灌溉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初级到高效的发展过程,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相继建成了石头庄、大功、左寨、郑寨四个大中型灌区,构建了跨县引水和境内引水相结合、直接引黄和间接引黄相结合、引黄灌溉和蓄水补源相结合的完善引黄工程体系,使全市7万公顷耕地全部变成了旱涝保收田,彻底改变了昔日农业靠天收、临着黄河无水喝的囧境。
“盐碱窝”蜕变为“稻米乡”。赵堤镇地处背河洼地,是次生盐碱最严重的地区,全镇2333公顷耕地绝大部分是盐碱地,“赵堤是有名的盐碱窝,地里一刮风,碱土漫天飞,像下雪一样。盐碱地上寸草不生,就连鸟都不落,更谈不上长粮食了。”一位曾参加过引黄治碱的赵堤镇负责人说。引黄稻改彻底改变了这里的农业面貌,盐碱地全部建成了水稻田。经过不断改良,水稻产量逐年提升,最高亩产达800公斤。昔日的“盐碱窝”变成了长垣的“稻米乡”。赵堤镇紧抓机遇,围绕绿色精米做文章,建成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命名的“绿色水稻生产基地”2000公顷,涌现出了绿色精米厂等一批从事精米深加工和销售的涉农龙头企业。“赵堤”牌大米2002年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赵堤镇“大米之乡”的名号叫响了。
引来黄河水,改善了农业面貌,增加了农民收入。据调查,目前引黄灌区粮食平均单产达到每公顷16.5吨,比开灌前的每公顷3吨提高了5.5倍。1994年,长垣获得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县”荣誉称号。滚滚黄河水为长垣市的农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长垣粮食产量曾创造过“十二连增”的突出成就。
写好生态文章 描绘平原水乡锦绣画卷
长垣市境内无山,一马平川,水系发达,自东向西有黄河、天然文岩渠、回木沟、丁栾沟、文明渠和大功河6条过境沟河。经过几十年灌区建设,域内沟河纵横交错,渠系网络完善。长垣市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着力做好“以水润城”文章,重点打造水系连通工程,统筹推进城区内河水系治理,大力实施生态治“污”,实现引水穿城,打造平原水乡。
“具体讲,就是利用自然河道、现有灌区、部分开挖和在河道重要节点建坝蓄水,实现河与河之间、河与灌区之间、河与城区内河之间的贯通连接,蓄住天上水、留住过境水、涵养地下水,既满足农田灌溉用水,又保护水生态、形成水景观。”长垣市水利局局长林振平说。
2016年,长垣市确立了“水绿阡陌、竹韵蒲城”的发展思路,围绕“一心、三环、四轴、九湖”主线,开始实施总投资53.66亿元的“畅通水脉、以润破题、以水润城”的城乡生态水系建设工程。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对长垣市域内主要河道进行清淤、扩挖、新建、连通,共计治理河道61条,改造调蓄湖9个。整个水系工程将水系治理、景观打造、文化塑造、城镇建设、生态保护等一体统筹规划,对引、提、蓄、调、用、治等功能同步考虑,全面提升河湖综合功能,由低端单一向高端多元转变。通过清淤、扩挖和治理,改造调蓄湖,使水面面积扩大,蓄水量增加。全面提高水资源存量,增强水资源调配能力,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推动“城市双修”,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天然文岩渠百里生态画廊、九龙湿地公园、三善园、明察园、忠信园、王家潭湿地公园、郭庄湖已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打卡之地。
一个个湖泊犹如城市的秀目,一条条河流就是城市的笑靥。随着长垣水系工程的建设,一汪汪清水奏响城市生动韵律、开启居民的品质生活。在不久的将来,一幅双廊抱城、两心耀城、八水绕城、清水润城、绿脉连城的平原生态水乡画卷将呈现在全市人民面前。长垣市领导满怀信心地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个‘聚宝盆’,环境好了,发展才更具吸引力、竞争力。我们将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生态底色,打造彰显特色、宜居宜游的‘田园长垣’,走好‘绿富美’发展之路。”
黄河厚重文化 孕育魅力之城
在长垣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黄河用她甘甜的乳汁滋养了勤劳勇敢的长垣人民,孕育出淳厚的历史文化和卓越的历史人物,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学堂岗圣庙、蘧伯玉祠、九龙山石刻、苏坟、王永光墓、大留寺、桂陵之战等历史遗址,无不绽放着长垣悠久历史的璀璨光芒;河伯治水、子路开渠、孔子讲学、蘧伯玉君子修行、王仙芝起义、明代长垣七尚书为官等历史故事,更是展示着长垣浓厚的文化底蕴。黄河带来的历史文明厚植了长垣的文化根脉,铸造了长垣的灿烂文化。长垣市不断强化对黄河文化的研究阐释,讲好黄河故事,传承黄河文化,努力将黄河打造成“文脉河”“幸福河”。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近年来,长垣开始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特别是与城市发展相伴相生的黄河文化资源。2018年4月25日,长垣召开了黄河文化博物馆筹建问题研讨会,来自全国多省区的数十名黄河研究专家、文化学者参加,并就长垣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谋划黄河治理开发进行积极探索。
深度解读黄河精神,挖掘长垣黄河文化历史,拓展开发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文化表现形式,从而汇聚城市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近年来,长垣围绕水生态文明、黄河文化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其中,依托境内黄河自然状貌、堤防和淤背区、控导工程、引黄涵闸、天然文岩渠自然生态景观,以及广袤滩区内的水域环境、乡村风光资源和相关历史人文古迹建设的长垣黄河水利风景区,2017年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对弘扬传播水生态文明与黄河文化发挥更大作用。
如今,长垣这个黄河孕育的魅力之城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河岸边。曾经的贫困县变成了声名远扬的经济强市,被誉为“北方的温州”,催生了令人瞩目的“长垣现象”。先后荣获众多国家级荣誉称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城市双修”唯一县级试点城市,中国起重机械名城、中国卫生材料生产基地和中国医疗耗材之都、中国防腐蚀之都、中国厨师之乡、中国烹饪之乡和中华美食名城。2019年9月,长垣撤县设市,成为河南省最年轻的县级市。